日前,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研的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我校在9月、10月陆续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暨职场体验日活动。本次活动中,李校堃院士实验室、海洋生物标本室、眼视光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7个实验室面向全体本科生、研究生开放,吸引近千名学生参与。
生物科研大楼10楼就是“李校堃院士实验室”,这里见证着生长因子研究的全过程。赵世梅老师向同学们细心讲解了生长因子研究的缘起和研究过程中的不易。“人受伤后为什么皮肤会自行愈合?”“为什么蜥蜴断尾能长出一条尾巴,而不是两条?”同学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因为一种神奇的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它能治疗溃疡和加速损伤组织再生,使损伤的皮肤得到比较完美的修复。赵老师们还向大家介绍李校堃院士团队,覆盖了创面修复、肝脏等多个领域。同学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者们始终秉持奋发、传承、创新,在科技报国的征途上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
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生物标本室犹如同一扇通往神秘海洋世界的窗口。艾为明老师从万宝螺、唐冠螺、法螺、鹦鹉螺四大名螺将同学们带入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在这里,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更在近距离的观察中,了解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以及生活习性,感受到标本不是冰冷无情的展品,而是生命故事的低声诉说。
眼视光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眼科方向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眼视光实验教学中心。VR技术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虚拟而又逼真的眼科世界,各种眼科疾病的典型特征、发病机制和疾病影响在眼前铺陈。在这里,他们“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亲身”参与眼科显微手术的操作过程,从术前准备到手术中的精细操作都宛如身临其境,让同学们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迹。
此外,其他实验室也设计了丰富的开放日活动。在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平台,同学们通过与仪器“面对面”的方式,了解实验室布局、安全规范以及细胞房的相关知识,学习分析测试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在眼视光学院(生物与工程学院)眼生物力学实验室里,同学们不仅探究了眼睛的工作机制,还参与了青光眼早期诊断技术的前沿应用实践;在生物科研楼内,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成为学生们了解尖端科技的窗口,从高分辨质谱仪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再到超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和高通量测序系统等,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索未知领域;在老年实验室,潘文浩老师以一场生动的讲座向同学们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程、症状、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等实用的科学知识,增强同学未病先防、遇病良治的意识。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本次实验室开放日暨职场体验日活动,为同学们搭建起通往科研之路的桥梁,各实验室通过实验设备、精密仪器、周密的实验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旺盛的求知欲,点燃了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